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
危难中的救援!河南暴雨下的中国科技力量有多硬核!
时间:2021-08-10

7月20日,河南遭遇大范围极端强降雨,多地发生洪涝灾害。郑州市小时降水和单日降水均已突破1951年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。

河南和河北的灾情始终牵动着所有人的心。洪水如同滚滚洪流,城市的街道成了一片汪洋。

天灾面前,人类渺小又伟大。

正如同去年的疫情那般,在这场举国同心的抗灾中,不仅涌现了众多平民英雄、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,也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。


卫星支援河南抗洪抢险

为支援河南郑州地区连续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抗洪抢险,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。调动多颗卫星,对灾区进行成像观测,为救灾提供可靠数据支持。

气象卫星第一时间获取灾区卫星观测资料,为气象服务提供数据保障;遥感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,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;通信卫星、导航卫星有序运转,为防汛救灾前线提供卫星通信保障。


“翼龙”无人机


作为本次河南暴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,郑州巩义市米河镇一度通讯受阻。

7月21日,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“翼龙”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,利用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,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。

“翼龙”针对灾区 “三断”情况,通过融合空中组网、高点中继等技术,实现图像、语音、数据上下贯通横向互联。截止21日20时,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2572个,产生流量1089.89M,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,为灾区居民及时报告灾情、报送平安恢复了移动公网信号,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。

另外,翼龙无人机在执行灾情探察、通信保障过程中,同时承担着接灾情通报,随即转战目标区域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执行地质灾害勘测;获取目标区域合成孔径雷达(SAR)图像,结合区域历史地理信息,分析研判该区域地质受灾情况等任务。

图片/资料来源:航空工业

在遇到大型自然灾害期间,无人机一直充当着重要的救援角色。其优势在于能迅速到达恶劣的环境和地区,反应时间快,不受地理限制。它能迅速监测灾区状况,及时提供信息;无人机的遥感影像能客观直白地记录灾情现状,有利于快速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计划。

无人机再次起飞救援

另外还能实时监督救灾进程,监视突发状况。无人机搭载可见光/红外双波段视频相机、大视场测绘相机、光学相机等不同传感器,无人机在灾区上空盘旋,为灾情研判、蓄滞洪区运用论证提供科学支撑。除了传感器,无人机还可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等卫星基站,也可用于物资投送和绳索抛投等,另外,无人机还可以和人力协作,完成重要任务。

“海豚1号”水上救生机器人

7月20日晚,广东珠海云洲智能连夜调拨118套“海豚1号”水上救生机器人送往郑州,助力当地抗洪救援工作。

“海豚1号”作为一款远程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救援设备,轻便易携带;可承重150公斤,同时拖拽3个成年人也毫无压力;操作简单,易上手,最长遥控距离可达800米;遇到险情时,只需将救生机器人抛掷水面,即可快速、精准航行至落水人员身边,将其拖拽到安全区域,全过程救援人员无须下水。不仅可提高救援效率,且能保证救援人员安全。   

天上有风云,空中有翼龙,水面有云洲,地面更有众多工程师或坚守后方、或奔赴在灾区一线。

虽然在灾难来临时,人类的科技在大自然面前似乎显得“不堪一击”,但科技的发展也确确实实提高了人类面对灾害的底气,减少了人员伤亡,也为救援、为灾后重建提供了便利,也让更多民众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。

科技兴邦,科技是国之利器,国家赖之以强,企业赖之以赢,人民生活赖之以好

Copyright © 深圳市西博电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    粤ICP备2020106197号   Sitemap   XML